西域研究

西域治理研究

  • 图绘天下:汉代西域地图与舆地图的关系

    王泽;

    地图是政治认同与文化整合的载体。汉代的西域地图,源自使者的奏报、屯田水利时的测绘、“西域服从”时的献图。中央政权掌握了多种多源的西域地图。在作为王朝总图的汉舆地图中,需要妥善绘制西域。舆地图主要描绘郡国之界,随着郡国增减、疆域盈缩而调整更新。郡县所止的玉门关,应当在舆地图上有着标识,郡国与西域的绘制形式也有所差别。汉朝的地图绘制,有着融并郡县外地理信息的倾向。汉舆地图选择性地绘入西域、匈奴的部分地点,形成了中心详实、边缘简略的绘制传统,体现了多元的天下观。

    2025年04期 No.140 1-1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故土新官 唐西州初置边疆政策蠡探——以《侯仁恺墓志》为中心

    张勇;

    唐平高昌设西州后,侯仁恺被任命为西州天山县县令,正史中未见记载,墓志提供了其家世、生平,也反映了西州初置时唐王朝用人政策的调整,这一变化使西州逐步实现了地方旧族与中原移民的融合,唐王朝的制度成功在西州地区推行。

    2025年04期 No.14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危机、应对与地方治理:民国时期南疆通商票问题研究

    陈福麟;

    清末民初,俄英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地区滥发通商票,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民国初年,新疆地方政府本着坚决规范或禁止其使用的态度,与中央政府电文往来,沟通详情,并与俄英领事交涉,同时采取禁止通商票作为出籍之凭证、清查国籍、规范出籍程序、劝令购票者缴销通商票等举措,力求遏制其危害。在主权危机背景下,这些应对措施有效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十月革命后,俄国通商票问题始得解决,英国则仍偶以通商票侵害中国主权。民国中后期,随着中英关系调整,英国侵略势力逐渐被清除出新疆,通商票也随之消失。

    2025年04期 No.140 21-3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考古与文物

  • 中国早期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进展——写在《丝路青铜器·天山卷》出版之际

    林沄;

    <正>1982年,我在《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1)一文中,指出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器与中原和东北地区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提出了“北方系青铜器”这一学术命名,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我所说的“北方地区”并未把新疆包括在内,却把“北方系青铜器”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很遥远的地方,即“远远超出现在的中国国界,发现于蒙古、外贝加尔、土瓦、米奴辛斯克盆地、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地区、阿尔泰。更西面在吉尔吉斯草原、鄂毕河中游直到黑海沿岸也有零星发现,在伊朗高原的古代青铜器中也有相似的标本”。其实,在这样辽阔的地域内,分布着许多不同于中国北方的考古学文化,只是有少数的发现物和北方系青铜器相同或相似,且为我所知而已。

    2025年04期 No.14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东天山到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来源新探

    宋佳雯;邵会秋;牧金山;

    本文探讨了以洋海墓地为代表的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巴泽雷克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系。从物质文化与精神传统两个层面论证了早期人群自东天山向阿尔泰迁徙及文化传播的过程。不同于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南下巴泽雷克文化对我国新疆地区的影响,本文强调洋海墓地所代表的东天山人群不仅是巴泽雷克人群的重要来源之一,更在其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地区在文化互动上显示出的双向性,进一步印证了东天山—阿尔泰通道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2025年04期 No.140 42-55+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托什干河谷2023—2024年考古发掘新收获与初步研究

    阿力木·阿卜杜;阿里甫江·尼亚孜;

    <正>托什干河谷位于天山西段南麓,地处阔克夏勒山与喀拉铁克山之间,行政区划隶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该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境内的阿合奇县和乌什县,最终在温宿县阿热勒镇东侧汇入库玛拉克河,成为塔里木河的重要支流——阿克苏河。

    2025年04期 No.14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佛教研究

  • “迦腻色迦弘法”问题再思考

    庞霄骁;

    最有可能支持迦湿弥罗结集的贵霜国王应该还是迦腻色迦一世。他统治的时代是贵霜帝国的鼎盛时期,疆域和经济实力也最符合《大唐西域记》的相关记载。另两位新发现的同名贵霜王都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不太可能是结集的主持者。虽然,迦腻色迦一世对佛教的兴趣不大,其结集只是为了安抚国内的佛教徒,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大乘佛教在迦腻色迦一世时期的萌芽。说一切有部是贵霜佛教的主流派别,迦湿弥罗结集的主要参加者都来自这一派别。

    2025年04期 No.140 61-7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大英图书馆新修《金刚经》写本的梵汉对勘研究——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主

    范慕尤;

    20世纪初新疆地区出土了最早的《金刚经》梵文写本,文献学家何离巽出版了这一写本的转写本,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将其与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对勘,根据例证指出鸠摩罗什译本既有对原文的简化和增补,还有对某些表述的调整和改动。结合译经史和译者习惯,本文分析了这些差异的成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鸠摩罗什的个人思想,其他佛典的影响和译经“中国化”传统,即为了适应汉地读者阅读习惯所做的删改。

    2025年04期 No.140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敦煌、吐鲁番出土《胜天王经》写本的梳理和缀合——兼论南朝译于阗佛典的回流

    范晓阳;

    《胜天王经》汉文本天嘉六年(565)汇撰于南陈江州。目前已知中外公私藏敦煌、吐鲁番出土《胜天王经》残卷共190号中,有19处新可缀合。这些残卷写本的年代自高昌国时期延至晚唐、五代,这一现象表明类如《胜天王经》等在南朝汉译的于阗佛典早在高昌国时期又再次回流河西、西域,呈现出不同文字的同一佛经经历了“于阗集结——传入南朝——回流西域”的过程。梳理《胜天王经》写本不仅有助于还原其历史上真实的流传脉络,同时可为佛教中国化、汉传佛教回流西域等论题研究提供代表性佛典案例。

    2025年04期 No.140 82-9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八关斋戒:克孜尔壁画“佛说二梵志受斋缘”

    任平山;

    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有一类壁画,描绘两个散发光芒的天人,佛前闻法。不同于象征修行圆满的佛陀身光,此二天人身光呈火焰状。参考相关佛经,图像内容可以辨识为二居士持戒修行,转世成为天人之事。

    2025年04期 No.14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文学艺术

  • 古代西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改造

    刘屹;

    在汉文化传入之前,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诸国,因地理的原因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葱岭以西传来的域外文化。本文通过于阗地区从行用犍陀罗语佉卢文向于阗语婆罗谜文的过渡、龟兹阿奢理贰伽蓝来历的传说,以及于阗氍毹所反映苏美尔与希腊神话的汇融三个例子,说明西域各国通过吸收和改造某些片段式的外来文化因素,创造出内化入当地文化特色的语言文字、神话故事。很多看似具有鲜明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实已是西域文化经过“在地化”改造后的产物。

    2025年04期 No.140 99-11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元朝征服江南前后西域人阿合马之政治动向

    周思成;

    元朝灭亡南宋后,阿合马集团与以伯颜为首的反阿合马势力,围绕江南地区的行政资源与财富展开了一系列争夺。阿合马以侵吞战利品为借口,说服忽必烈对伯颜及其亲信发动了严酷的整肃,排除了伯颜在江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此后,阿合马通过“海放”选官法控制了江南地区的人事安排,通过推行钞法、设置财税机构和强制性经济措施,主导了元初江南经济的政策方向。阿合马在江南地区的人事与财赋布局,对元初政治局势和元朝江南统治模式的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5年04期 No.140 1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德国缘起与影响

    朱玉麒;朱颜;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平等合作的大型科考活动组织,过去的学术史研究偏重于瑞典方面的主导性。文章以最新的研究资料揭示了斯文·赫定最初组织这项考察活动背后的德国政治阴谋,是中国学人和新疆地方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确保了此次大规模考察活动回归了真正的科学考察之途。中德团员的科考合作虽然时间短暂,但互相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方团员在德国的留学也得到德国团员的许多关照,这种联系,一直保持到了二战之后。德国团员在西北科考中的丰富体验,在后续的岁月里不断深化,藉由电影艺术和文学创作的触角,将东方文化的意蕴带进了德国,成为西北科考团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组成部分。

    2025年04期 No.140 126-13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史札记

  • 《后汉书·西域传》的讳校与例校

    吕冠南;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时,由于避讳的关系,对该书不少用字进行了修改,这些修改有一部分一直保留在今本当中,从而遮蔽了原书中的部分书写体例。本文先通过“讳校”,即对今本《西域传》中避讳字的回改,重新恢复此传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归纳此传初始的书写体例,再将该体例作为新的校勘依据(即“例校”),对此传其他存在问题的文句进行校正,并就讳校与例校在校勘学中的结合使用作了简要的讨论。

    2025年04期 No.140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综述

  • 2024年度西域史研究述评

    西域史研究年度发展报告课题组;陈霞 ;李文博 ;王文洲 ;买合木提江·卡地尔;

    <正>2024年度西域史研究成果丰硕。现从政治史、经济社会史、文化史、考古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力图呈现最新学术脉络与研究热点,展现学界在具体问题上的突破与创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照。政治史2024年的西域政治史研究在史料发掘、跨学科方法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对相关成果梳理如下:两汉魏晋南北朝本年度汉代西域政治史研究聚焦汉王朝对西域的经略,涉及汉王朝与西域诸政权之间的政治互动、汉王朝治理西域的措施两个方面。

    2025年04期 No.140 14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信息

  • 彼得·茨默所著《西域东方教会回鹘语文献》评介

    牛汝极;

    <正>1905年,东方学家爱德华·萨绍(Karl Eduard Sachau)首次公布了吐鲁番布拉依克发现的中世纪东方教会写本发掘证据。在其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中,萨绍重点考察了柏林民族博物馆所藏三件叙利亚文残卷(编号B-55、B-7及B-26),其中包含叙利亚文礼仪书《胡德拉》(.Hudrā)的单叶写本。该研究成果不仅完整呈现了原始文献的转写文本,还提供了德文部分译文及翔实的文献学描述,为东方教会(也称景教、东叙利亚基督教会等)传播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年04期 No.140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跨学科视野推动学术创新——“宋辽金时期的西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锦绣;

    <正>2025年6月20~23日,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西域研究》编辑部、新疆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宋辽金时期的西域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塔城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新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故宫研究院、上海博物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于6~14世纪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交融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关键地位。

    2025年04期 No.140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妙相熙融——佛教美术与石窟艺术的历史背屏》出版

    <正>作为“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之一种,首都师范大学刘屹著《妙相熙融——佛教美术与石窟艺术的历史背屏》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25年8月出版,该书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基金的资助。全书分为上下两编12章共39万余字。上编为“佛教美术”,包含“华盖之下的老子与浮屠”“月光童子与佛钵:犍陀罗佛教东传汉地的主观意愿”“犍陀罗佛教与艺术衰落的原因”“坐立之间:优填王像的写真性与瑞像化”“中国佛教刻经事业的兴起”“隋唐佛教美术研究新动向”6章内容。

    2025年04期 No.140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海浮图: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出版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著《沙海浮图: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2024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基于作者对西域南道佛教遗址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聚焦中古时期佛教传播与本土化进程,为“日新文库”系列成果之一。全书以三编十章架构,第一编“鄯善佛教遗存与图像”,分为“鄯善佛教遗址的发现与现状”“佛塔内外:西域南道佛塔与佛寺图像的转化”两章;第二编“于阗佛典与图像”,分为“于阗佛典写本的概况”“于阗流行佛典与相关图像”“《华严经》及卢舍那佛像研究”“于阗观音相关典籍与图像”“‘蚕种东来’图像研究”“旃檀瑞像样式之考论”六章;第三编多民族、跨宗教的图像交融,分为“8至10世纪西域、藏、汉交流视域下的佛教与图像”“西域南道粟特人的活动与图像”两章。

    2025年04期 No.140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域研究》2025年总目录

    <正>~~

    2025年04期 No.140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主办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ISSN:1002-4743

CN:65-1121/C

出版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58-80

创刊时间:1991 

 
访问量:16980